首页 > 文化 正文

文化

下苑村的风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18 10:16:18
分享至:

  

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我在风中等你”“不仅风来,也等你来”“我在等风也等你”这类的广告语流行了起来。在城市、在乡村,在一些风景区,这些话被制成醒目的广告牌,矗立在显眼的位置,仿佛在提醒人们,这是大地与风的诗意密语——谁能绕得开风呢?

  昌平区下苑村口也有这样一块广告牌。

  一年又一年,一天又一天,风从燕山山脉吹来,滑过广告牌,吹拂着村庄,下苑村人从来没感觉到异样。他们知道自己的村庄有着古老的历史。村史对此有详细记载:此地,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建燕洲古城,为契丹族厥稽部地,辽金时代兴建双泉禅寺,明代的正统元年(1436年),宦官王承恩看这里山川景色秀丽,御奏皇帝册封此地为皇家园林,赐名上苑下苑,明代成村……

  当然,风会一直有的——只要地球没有被风抹去,我们都处在风中。没有风的世界还叫世界吗?没有风的村庄还叫村庄吗?

  风起于青萍之末。或大或小、或疾或缓、或柔或狂、或行或止……但都不会归于穷尽。有那么几年,下苑村人发觉村庄不大,风却不小。随着年轻人走向大都市,村里的院落渐渐被野草占领,土地荒芜,庄稼被风刮走,往事被风吹走,没有遮挡的村庄,风越来越大……幸运的是这里来了一群人,不仅带来了热情,带来了理想,还带来了人气,刮起不一样的风。

  这是一股炽烈的艺术之风。

  二

  风首先是这样刮起来的——

  上世纪90年代,一位摄影家在昌平区兴寿镇发现了这个安静的村庄,率先来到了这里。一年之后,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画家在此设立了“飞地艺术坊”。1995年,中国雕塑界的名家钱绍武、田世信、孙家钵、王少军等来到这里,盖屋建房,打造工作室……

  一个艺术的村落就此诞生——钱绍武题写了“下苑艺术家村”几个大字。

  艺术家们在甜甜的乡村之梦中醒来,发现这个北京之北离城区仅仅50公里,处于山峦和溪流间的小村落,比城里清静多了。这里街巷明净,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,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……早晨在村里随意走动,面前是“云霞一般铺陈的杏花和新疆杨涂下的浓荫”,河边,大片的芦花摇曳生姿……人与自然,人与人有一种和谐共生的宁静。

  在柔和的风里,艺术家们与下苑村人打成一片,发觉交流的空间也大了。比如雕塑、书法和诗词俱佳的艺术家钱绍武,平时很难相见。可在这里,却能看他挥毫泼墨,感受他出口成章的魅力,亲切喊他“钱老”,与他一起写字、雕塑……

  胆大的村民还学起了画。天长日久,不仅真的有学有所成者,而且还衍生出许多故事,成为他们共同的美好记忆。

  风在刮,下苑村也在风中成长——虽然钱绍武已离开人世多年,但在他的工作室,在他书写的“下苑艺术家村”的墨宝里,在他的艺术同道和下苑村人的口中,我仍能听到那些风吹不走的故事,感受人们对他的敬重与怀念。

  

  在风中行走,我感受最深的是一股淳朴的乡风。

  比如,我在村口因找不到村史馆而踌躇时,一位大姐知道我的来意,二话没说就把我引到了村史馆。还比如由于来得太早,村史馆的工作人员没上班,又是一位大姐闻讯,帮我打开馆门,轻声嘱咐道:早上没人,你在里面好好地看!又默默扣上馆门,让我一个人尽情地享受下苑村温煦的晨风……让我惊诧的是,仿佛为了印证我的第一印象,我走进一位雕塑家的工作室,问他怎么来到这里,他脱口而出的话竟也是:“这里的乡风淳朴!”

  这位雕塑家原籍山东。他用泥巴捏出工作室模样,自己画图、定尺寸,然后和妻子商量盖起了房子,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——他的工作室不仅是创作室,还是他的陶艺作品展厅,是下苑村老人及学生陶艺培训时的课堂。

  陶艺是土与火的结晶。精美的陶艺就是雕塑家思想与情感的物化。在陶艺创作上,他有着骄人的成绩,作品如“唐女游春”“山娃”在首届中国陶艺大展和中国轻工协会陶瓷展上获过大奖。他的陶艺或逼真、变形,或夸张、荒诞……一个个神态俏皮,既有源自于泥土的淳朴,又有着饱满的生命情趣与人性之美。

  他说,下苑村人与他们相处得很好。他的老师田世信在此居住30多年,平时喜欢戴一顶棒球帽,在村里买菜或走路,村民与小商贩与他混得挺熟。村民们知道著名雕塑家、80多岁的中央美院的教授孙家钵喜欢木雕,遇上树桩就送他,让他“化腐朽为神奇”……在这里,他们的故事都在风中传颂。

  在风中传颂的还有馨德堂的故事。

  馨德堂是一座砚滴博物馆——砚滴是古老的一种研墨滴水器,造型奇特多样,承载着中华文化。馨德堂主人说,他收藏砚滴缘于一位朋友。朋友送他一只砚滴,他竟不知是何物,闹了个红脸。从那以后他经常跑古玩市场,历经30余年,收藏了2万余件藏品,建立了一座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砚滴博物馆。

  在馨德堂里徘徊,我感觉每一只砚滴都沉甸甸的,充满神秘感。如果要用风来比喻,我想这里收藏的是古风,从古老中国吹来的古风。

  

  苑,在字典里是养禽兽、植树木的地方。一般指皇家的园林。旧时这里被称为苑上,有上、下苑之分。清朝时,这里真的是皇帝的果园。上苑村产苹果,下苑村产杏和柿子,终年充斥着浓郁的草木之气、果木之香。

  尽管脚步匆匆,但我还是闻到一股浓烈的花香,看到一墙艳红的蔷薇。晨风里,蔷薇花多彩生姿,像是悬挂着一盏盏红灯。

  蔷薇花墙的背后是一位油画家的工作室。走进画室,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巨幅油画。一幅长60米,高8米,描绘了昭君出塞的盛景,呈现出民族大融合的主题;另一幅长48米,高7.2米,色彩斑斓地记录1978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……画家一边走,一边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艺术“野心”。

  行走在这瀑布般的巨幅油画下,我果然感觉被一股野性的风裹挟着。一股恢宏的、深邃的风,像水中的漩涡,旋转地刮着。

  或许是受到这风的影响,一见到传统旗袍非遗传承人若尘,我竟单刀直入,问她是不是因为追风追到这里。不想,这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,戴着眼镜,聪明美丽的山东女孩,立刻坦诚地说,她是一位“追风人”。她之所以来,真的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。

  若尘幼年受祖母的熏陶,以针线当画笔,喜欢女红。尤其是旗袍。她的工作室不仅有清至民国古董衣、织物的收藏,还集中了研究、修复、展览于一体,常年开设古法旗袍、传统中式马甲、儿童华夏衣冠等传统服饰美育课程,进行服饰文化讲座、沙龙和非遗手工体验等,用一针一线诠释东方服饰美学,展示文明古国一袭华裳的绮丽之风。

  

  追风的人步履不停。

  雕塑家、画家、收藏家、非遗传承人……若仔细追寻,追风到这里的艺术家有一串长长的名单。不仅如此,这里还有少年木工坊、玄境艺术空间、快乐骑行大本营等工作室……行走在这洋溢着艺术气息的村庄,我看到了一群追风者的身影……侃谱小食堂院墙上,有位画家曾画了一幅壁画叫《下苑村夜宴图》。据说在画上,这里的每个艺术家都能找到自己,很像宋代李公麟画的那幅千古名画《西园雅集图》。这是下苑村崭新的乡土叙事了。

  像被风驱使着,我的脚步也无法停止。

  但尽管这样,我还是不能全部认识他们。我知道他们与下苑村的故事,已成了北京市“以文化为引擎,推动乡村振兴”一个生动的例证。这里不仅是艺术家自觉选择的一块艺术栖居地,还因此派生出了音乐、舞蹈以及民宿、展览、市集等多种艺术生活业态,在这里,他们与风私语、与土地私语、与人私语,各自都找到了共同生活的理由,让这里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华丽蝶变。

  或者说,从乡场到艺术,这里已是艺术家们私密的天堂。

  在这个私密的天堂,若有人看到村民们在街道村巷里晒太阳,在地里种植蔬菜和庄稼,就有一些艺术的闲适;若有人看到艺术家带着孩子在村庄附近的水库、小山和树林里写生、画画,就当是一种艺术的浪漫……让人惊喜的是,下苑村人发觉,附近的桃峪口水库,水变得越来越蓝、越来越清了。水库之南,一条京密引水渠曲折蜿蜒,在晴朗的天空下,就像硕大的银勺横亘在北京之北,熠熠发光……这里的一切,仿佛着了艺术的魔法,变得越来越美丽如画了。

  “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!”

  难怪,矗立在下苑村路口的广告语,竟与别的地方不同。因为这里的风不仅有着缠绵与浪漫,还有他们引以为傲的霸气与自豪。(徐迅)

>>><<<